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

9 末世決戰 (2009 Sep.)

Director:

Shane Acker

Writers:

Pamela Pettler (screenplay), Shane Acker (story)
79 min

幾世紀以後的未來世界,人類還會是地球的主宰嗎?馬雅年曆上記載的最終日是2012年12月12日,後續是未知的空白。關於此,悲觀主義者與想趁火打劫的出版商們,早就開了危言悚聽的濫觴,宣稱那將會是人類文明畫下句點的日子;然而樂觀的看法是說該年象徵一個分界的逗點,宣示馬雅年曆上人類第六世代的來臨。

此時此刻新種人類經過基因篩選與補強而被創造出來,新式病毒也會計劃性地被安排侵入人群眾多的現代都市,新式人類一出生就對新式病毒免疫,於是舊式人類開始面臨生存危機。一片混亂之下結局是僅有新式人類與少數財力雄厚的知識份子,可透過移民外太空等其他管道覓得生路。撇開這一切不到最後不見真章的各式故事和推測,暫且來看看這部於2009年9月9日上映的電影:末世決戰。

片中的未來世界,人類與機械互相對抗,最終是由也擁有智慧的機器占了上風。一個聰明的科學家把自己的靈魂灌輸到九個小機器人裡面,希望他們能拯救世界。一開始不解為何是數字九而不是七,人類不是據說有七魂六魄?但是看了導演的訪問之後,發現自己從一開始便掉進了刻版印象的窠臼中。

九個機器人之中的一號機器人是一個年長的領導者,他的思想陳腐保守,外觀老舊且劣等。相對之下九號,這位故事中的救世主,具有獨立思考且積極面對挑戰的性格,身軀和四肢也較其他幾號機器人更為精緻。導演先生解釋說,如果一是最劣,十是最優,九這個數字則最像人類,是一個懂地自我修正,以至於趨近完美境界的思想家。

順道回想一下過去幾部拜見過的和機器人有關的大作:2001年的A.I.,2004年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I, Robot,是由美國作家艾西莫夫的小說改編的。大一上學期的一堂seminar課,是以他的科幻小說The Caves of Steel為討論的主軸,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相當值得日後再研究。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虛構學說Three Laws of Robotics,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如下:

  • 第一法則 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,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;
  • 第二法則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,機械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;
  • 第三法則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,機械人必須保護自己。

某次我去旁聽了茂木健一郎先生在學校開的一堂名為Brain and Cognition的課,也討論到了人和機器人的差別到底在哪裡?要說是智慧嗎?由IBM所開發的西洋棋超級電腦深藍,早已於1997年打敗了世界冠軍。落敗者事後說電腦在棋局中有些走棋模式具有創意和思考,是他無法理解的。雖然棋藝是一門特別的學問,但要說機器永遠都不可能比人類聰明這說法實在太偏頗。要說是技術嗎?近年來也已經開發出能代替外科醫生執行精細手術的機械手臂。

現在或許會認為機器明顯劣於人類的領域是藝術,因為這方面除了技術以外著重的是記憶情感和靈魂。然而試想為每個機器人設計一套過去背景與感情的中樞機制,或者直接把一個人類的思想系統灌入一具機器裡。某些缺乏學習或技術,卻不斷有畫面旋律或創作想法在腦海中流竄的個體們,或許能因此省掉磨鍊的過程,而迅速地透過他們的機器人夥伴而成為一個,不,應該說一組,不得了的藝術家(一個人加上一個機器人等於兩個人)。

為了比較人機優劣,光往藝術這一塊鑽或許有些本末倒置,但唯一能確信的是未來機器人技術的適當利用和開發,會讓這世界變得更加精彩這點是絕對無庸置疑的!在此打出免責澄清,以上都只是個人毫無根據且不切實際的假說。要怎麼複製並輸出一個人的內在,而後完美地輸入進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,光想像就困難至極。但即使真有辦法,昂貴的價碼和嚴苛的法律也將被制訂出來,所以也並不是有心人想嘗試就能夠輕易地如願。

回到正題,在這裡想談一點關於作品內容和核心概念以外的東西:表達方式。這部片的畫面設計其實並不是很對我胃口,選擇它來看純粹是因為製作人是Tim Burton。開頭有點沉悶,觀賞完後卻又不禁認為提姆波頓大師的眼光果然不凡。他從新生代導演Shane Acker獲獎甚多的畢業作品中看到潛力,資助並鼓勵他把原本的短篇動畫延伸成如此一部主流電影。至於接下來他還會有什麼另人眼睛一亮的作品,敬請拭目以待!

導演於2005年在UCLA workshop製作的十分鐘短片,雖然有些生澀難解,但該電影的基本概念就是由這裡出發的。
1/9 2011 11:5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